首页

培养创造力从娃娃开始

培养创造力从娃娃开始

更新日期:2012-08-17

    地下的宝藏越挖越少,人脑的潜能却越挖越多。孩子初临人世时,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他要认识这个世界,他的潜能要得到发挥。作为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就显得任重道远。

    1.人之初,本创造

    “妈妈是谁生出来的?”妈妈怀抱里的孩子问。妈妈:“是妈妈的妈妈,你外婆生出来的。”孩子:“外婆是谁生出来的?”妈妈:“是外婆的妈妈生出来的。”孩子:“外婆的妈妈又是谁生出来的?”妈妈:“当然是外婆的妈妈的妈妈。”孩子:“外婆的妈妈的妈妈又是谁生出来的?”妈妈:“外婆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孩子:“那第一个妈妈是谁生出来的?”妈妈:“……”

    家长们常常被刚懂事的孩子问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但是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提问,这种追问本身就是孩子在思考,是创造想象的开始。有些令大人感到毫无根据甚至荒唐的事,对孩子来说或许是站在创造的门口向里张望。

    请看下面一则关于爱迪生的故事。到吃饭时间了,爸爸还不见小爱迪生回来,爸爸急着去找,找来找去,最后才在庭院边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在干什么?孩子。”小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觉得十分奇怪,一直想自己也试试看。当时,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地将他拉起来,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在回家的路上,他还是一个劲儿地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却不能?”这个好奇心极强的孩子在若干年后成了有名的大发明家。他的成就可以说是童年时期想象、好奇的延续。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时我们会明显地感到孩子正在创造。

    两岁的小高见跟妈妈在楼下玩,看到一盆君子兰开出了漂亮的红花。孩子问:“妈妈,这是什么花?”妈妈:“这是君子兰。”孩子马上反驳:“你弄错了吧,这应该叫君子红。”又看见院里的西红柿结出了青绿的果实,小高见便问。“妈妈,这又是什么?”“这是西红柿。”“你又错了吧,这是西绿柿还差不多。”当妈妈提出回家时,高见说:“妈妈,再玩一会儿,等太阳升下去以后再回家。”“孩子,妈妈还没教你,太阳不叫升下去,叫落下去。”“为什么叫升上来不叫升下去?”“……”

    我们可以看到,很明显,孩子在创造语言。而这种创造与人类创造语言的过程极为相似。

    许多人小时候喜欢异想天开,满是创造的火花,但上学之后不久却变得一成不变,表现平平,甚至成年之后反而墨守成规,行为刻板。对这个现象没有更好的解释,只能说是教育的弊端了。本来思维和行动都处于自由状态的孩子,不知不觉地被家长和老师设定好许多框架,让其逐一钻进去,想象的空间一缩再缩,最后完全成了一个循规蹈矩、毫无创新精神的人。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从创造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说:“人之初,本创造;教不当,抹杀掉。”

    2.培养创造力从娃娃开始

    在古代有记载的早期教育中,做得最好的可以说是孟子的母亲了。从胎教到幼教都很有一套。孟子果然不负母望,成为一代“亚圣”。

    《颜氏家训》记载:“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人生小幼,精神专利,……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可见我国古代对早期教育就有了很深的认识。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即所谓三个“任何”:“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并提倡“发现学习”。他提出要经过加工,让学生独立地发现,以培养创造力。“对于创造活动而言,在科学前沿的科学家与三年级教室里的学生具有同样的机制。”布鲁纳的理论在全世界影响极大。现在许多教育家都把眼光瞄到幼儿身上,力图从早期教育开始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

    早期教育是可能的,早期教育也是有效的,创造力应从小培养。在家长和教师的合理教育下,让孩子充满创造性的思考得以延续是完全可能的,只要在教育中,给孩子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探索自由。

Copyright @2008 - 2023 www.baobao88.com

晋ICP备2022009141号-1

宝宝吧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