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高发
夏季又到了,各幼儿园又打起了预防“手足口病”保卫战。走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年轻父母对此症并不了解,在发病初期往往误认为是“出水痘”。儿科医生介绍,手足口病除手足外的身体其他部位一般无皮疹,而水痘是全身性的。要注意的是,手足口病4岁内发病率高,此时正是高发季,预防方法是多锻炼、多饮水、多补充维生素,同时注重个人卫生,小朋友要戒除吸吮手指的坏习惯。
别混淆:与水痘症状是有区别的
手足口病除手足外的身体其他部位一般无皮疹,而水痘则是全身性的
广州市中医医院儿科副主任石艳红介绍,手足口病是一种感染肠道病毒而引起的出疹性传染性疾病,可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 和肠道病毒71型( EV71) 最为常见。
据了解,该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口腔溃疡、疼痛、口臭、流涎、拒食、厌食、烦躁不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咽充血、扁桃体肿大,手足心可见皮疹,先为红色斑丘疹,很快即转为水疱疹,皮疹可在一周内消退,不遗留色素沉着、脱屑或疤痕。由于“水疱疹”的症状会让部分家长误以为是出水痘,往往耽误了病情。其实,这两种病是很容易区分的,手足口病除手足外的身体其他部位一般无皮疹,而水痘则是全身性的。
手足口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4岁以内发病率最高。“患上手足口病一定不要掉以轻心,部分患儿有可能会并发心肌炎、脑炎、无菌性脑膜炎等,甚至危及生命。”石艳红提醒,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在幼儿园和学校中引起流行,“一旦流行,不但患儿痛苦,且耽误家长工作,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显得非常重要。”
预防:家长从现在开始预防
第一步:锻炼、饮水、维生素
石艳红指出,手足口病尚无疫苗可供预防,她建议为避免传染他人,患病儿童自发病起应隔离一周以上。此外,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唾沫、污染物品或食品进行传播,因此,预防“病从口入”,加强日常用具消毒和隔离病人是控制蔓延和流行的重要措施。
她提醒,在手足口病流行的夏季,更应注意幼儿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生活习惯,戒除小儿吸吮手指的坏习惯。小儿的玩具应勤清洗,并在阳光充足处晾晒后才可给小儿玩弄。尽量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电影院、公园、商场等,避免交叉感染。幼儿园、学校不应让小儿共用餐具,小儿使用的餐具最好做到餐前高温消毒。此外,搞好环境卫生,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加强小儿的体质锻炼,多饮水、多补充维生素是预防本病的基础。
第二步:中医祛湿、清热
根据手足口病发病的季节性、传染性及传变规律等特点,可归属中医“湿温”的范畴,因为本病发病以夏秋多见,且广东地处南方,因此湿热邪气较重,而且这种湿热之邪具有强烈的传染性。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可以缩短疗程,减轻症状,并可以用于未患病儿童的预防用药。现介绍一些中药方以供参考——
●中药预防方
(均为非处方药,可安全使用)
1、祛湿方:扁豆花5克、苡米10克、布渣叶10克、银花5克、板蓝根10克、毛冬青10克、藿香5克、苏梗5克。
用法:水煎服,每周1-2剂。
2、清热方:金银花6克、大青叶6克、绵茵陈15克、生苡仁10克、生甘草3克。
以上为3~6岁剂量,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6岁以上者可加量服用。用法:水煎服,一日两次。
●中医外治法
板蓝根30克、芦根30克、菊花20克、银花20克
用法:水煎外洗,1日2次。
Tips
患儿家长看过来——
家庭护理6小招
手足口病治疗上以清热泻火利湿为治疗原则,可根据小儿的临床表现而辨证治疗。小儿患病时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以配合医生的治疗:
①由于患儿口腔溃烂、疼痛,故饮食尽量清淡,以流质食物最宜,避免进食酸辣、燥热、肥腻、难消化之品。
②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溃疡局部可用淡盐水抹拭,局部喷上喉风散或西瓜霜等。若口腔黏膜溃疡明显的可用思密达粉剂撒于创面,以促进局部黏膜的修复。
③手足心疱疹不可用未经消毒的针挑破,应由其自行消退,以免继发感染。可外用炉甘石洗剂以敛疮止痒,如疱疹破溃者可用金霉素眼膏或百多邦软膏搽破溃处。
④可适当配合饮食疗法,如以胡萝卜、马蹄、竹蔗煲瘦肉汤或竹叶卷心加冰糖煎水代茶等。
⑤一旦患儿出现胸闷、气促、疲惫、喜叹息等症状,应警惕并发心肌炎的存在,须即往医院诊治。
⑥若患儿突然呕吐、颈项强直,甚至四肢抽搐,为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征象,应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学敏 通讯员 高三德
受访专家/广州市中医医院儿科副主任 石艳红
Copyright @2008 - 2023 www.baobao88.com
晋ICP备2022009141号-1
宝宝吧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