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孔子与大自然

孔子与大自然

  更新日期:2014-07-28

  孔子是自然之子,他喜欢徘徊于天地山川之间,欣赏它们的壮丽秀美,感受它们的崇高伟大。日月星辰,风云雷电,高山流水,无一不引起他心灵的共鸣,使他不断从中领会出无穷哲理和汲取力量。在他心目中,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是统一的——

  智者乐水

  孔子喜欢流水。不过,他喜欢的不是戏水,而是观水,以一种赞赏、尊重甚至肃然起敬的心态观水。

  他讲课之余,常带着弟子们在泮池边散步休息。此池现仍在孔庙之东,垂柳环绕,荷花摇曳。孔庙东南角有观川亭,从这儿可见到山下五川汇流的漻河。

  孔子可能不止一次地在此伫立,观看日夜不停、一去不返的河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被听到的弟子们后来收录在《论语》之中,引发出后世读者各种解读和联想。

  然而,使孔子真正震撼的是黄河。

  当然,此黄河非自西汉起因生态失衡、河水夹带大量上中游黄土高原泥沙而开始被称为黄河的大河,更非今天这种水质劣四类、时断时续的黄河。

  春秋时期,由于上中游植被尚未遭大规模破坏,水质清澈轻盈,流速轻快,水量很大,人们就是称其为河。

  当孔子一行来到河边准备去晋国时,孔子被这条波澜壮阔浩荡奔流的大河深深吸引住了,久久观赏着,最终忍不住发出了“美哉水,洋洋乎!”的由衷赞叹,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由于孔子这么喜欢观水,以至到了战国时代,徐子还特意为此请教孔子的后世弟子孟轲:“孔子多次赞美‘流水啊,流水啊’,这是为什么呢?”

  孟轲回答说:“水从源泉中流出,日夜不停,注满各种坑槽洼地后继续前进,流入大海,所以孔子赞美流水。如果水没源头,像夏天暴雨那样,虽可一时灌满沟渠池塘,但不久就干涸了,又有什么可值得赞美的呢?”意为不随时学习补充学问之人如夏季无根之水,迟早干涸。

  然而,最全面的还是孔子自己的看法。

  子贡问:“君子为什么看到河流就要驻足观赏?”

  孔子回答:“因为河水的特质很像君子的德行。你看它不择地而流如君子之无私,给流经处带来生机如君子之仁慈,总遵行一定路线如君子之行义,浅处流畅深处难测如君子之智慧,冲下万丈深渊毫不犹豫如君子之勇毅,和缓处绵延不绝如君子之坦荡,不拒绝污泥浊水如君子之包容,洗净不洁如君子之教化,水面平平如君子之公正,九曲流转仍奔向东方如君子之意志坚定。

  所以,君子看到河流总是要驻足观赏以激励自己。”说得真好,君子的人格胸襟,不就是一条奔流向海的滔滔大河吗?

  仁者乐山

  孔子一生似乎也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征在按当时民俗,多次去曲阜东南的一个小山包尼丘祈祷求子,颜征在于尼丘东坡一个不大的山洞里生下孔子,因是祈祷尼丘而得之于尼丘,故名孔丘。

  孔子三岁时失父,十七岁时母贫病而亡,经向乡亲们打听父葬处,将母亲与之合葬于曲阜东约15公里的防山,俗称梁公林,现今仍在。

  鲁境之东有东山,北有泰山。

  孔子不止一次地与泰山打交道,他“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致力于天下太平的胸怀和治国理想,当与其登泰山观天下有关。

  孔子在泰山脚下遇亲人死于虎口之妇女,说明当时泰山尚有虎但已成生态孤岛,虎之生存空间已很小且食物链也将断裂,被迫攻击进入其领地开荒逃亡苛政的百姓。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在泰山边见到一位叫荣声期的老人弹琴唱歌自娱自乐。

  孔子上前请教:“老先生为何如此快乐?”

Copyright @2008 - 2023 www.baobao88.com

晋ICP备2022009141号-1

宝宝吧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