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之性恶(荀子)

人之性恶(荀子)

作者:《荀子》选读 更新日期:2015-11-28

  孔子不谈性之善恶,但在战国中期,这却成了诸子论争的一个重要话题,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也成为诸子立论的基石。性恶论是荀子最重要、最著名的观点,这一论点固然招致了后人不少非议,然而他由性恶出发对后天教化的高度重视,以及他独有的直指人心的犀利绵密的论说方式,今天读来,仍然有很强的震撼力。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今②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③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④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⑤,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⑥

  ①〔伪〕人为。②〔今〕犹“夫”,发语词。③〔疾恶(wù)〕憎恶。疾,忌妒。④〔文理〕规范、制度等 。⑤〔道〕同“导”。⑥本文各则文段均出自《荀子·性恶》,有删节。

  【译文】人的天性是恶的,人善的一面是后天人为的。人的本性,天生就贪图私利,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争夺而辞让就消亡了;人天生就有憎妒之心,这样一来,就会伤害他人而忠信就丧失了;人天生就有耳目之欲,喜好声色,如此一来,就会走向淫乱而丧失礼义等级秩序。如此看来,放纵人的本性,顺应人的情欲,必然会出现争夺,走向不安分、扰乱礼义,而终归于暴乱。所以一定要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道德的引导,然后才会推辞谦让,合乎秩序,而终归安定。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其中善良的一面则是后天人为的。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①;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之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②也。”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③,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

  ①〔事〕从事,人为。②〔故〕根据文义,“故”下当有“恶”字。③〔资〕资质。

  【译文】孟子说:“人之所以能学习,是因为其本性是善良的。”我说:这是不对的。这样说是因为他还不懂得人的本性,而且不曾体察人的本性和后天人为的分别。凡本性,都是天生而就的,是不能学得,也不可人为造作的。礼义,是圣人所创造的,是人们可以通过学习而掌握,通过从事而成就的。不可学习、不能从事而天然生成的,叫做“性”;可以学会、可以做到而全在于人的,叫做“伪”。这就是本性、人为的分别。

  人的本性,眼睛可以用来看,耳朵可以用来听。那可用来看的视力是不能离开眼睛的,可用来听的听力也是离不开耳朵的。眼的视力和耳的听力,很明显是不能够学到的了。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们的作恶是由于都丧失了本性。”我说:这样说是错误的。(照这样说,)人的本性,天生就要违反其本来面目、背离其固有的资质,一定要丧失掉这些,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也就很清楚了。所谓性善,就是不违反其本来面目就美,不背离其固有资质就好。如果“资、朴”和“美”、“心意”和“善”的关系,就像视力不能离开眼睛、听力不能离开耳朵一样,(才可以说本性是善的)。所以说目明耳聪(才是本性)啊!

Copyright @2008 - 2023 www.baobao88.com

晋ICP备2022009141号-1

宝宝吧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