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书再现了孟子那英气勃勃、个性飞扬的哲人形象:他不屈从权贵,唯以道德高标自持;他根本不把王公贵族的身份、地位和财富放在眼中,只要他们僭越了社会秩序,背离了政教伦理规范,他都会不留情面地予以批评。
1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①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②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尽心下》)
①〔榱(cuī)题〕出檐,椽子头。榱,椽子。②〔般(pán)乐〕盛乐。
【译文】孟子说:“游说王公贵族,就要藐视他们,不要理睬他们那富贵高显的样子。殿堂的基础好几丈高,出檐好几尺长,我得志也不会搞这些;吃饭时前面摆满了一丈见方的菜肴,侍奉的姬妾有好几百个,我得志也不会要这些;大肆作乐饮酒,驱马打猎,随从的车辆有上千乘,我得志也不会要这些。他所干的都是我不干的,我所干的都是合乎古代圣贤的法度的,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2 孟子曰:“五霸①者,三王②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③,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④在位,则有让⑤。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⑥,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⑦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⑧。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⑨。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孟子·告子下》)
①〔五霸〕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或说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缪公,或说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或说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②〔三王〕夏、商、周三代之君;或说指夏禹、商汤、周武王,或说指夏禹、商汤、周文王。③〔庆〕赏赐。④〔掊(póu)克〕聚敛搜刮民财的人。⑤〔让〕责备。⑥〔讨而不伐〕《孟子注疏》之赵岐注云:“讨者,上讨下也。伐者,敌国相征伐也。五霸强搂牵诸侯以伐诸侯,不以王命也,于三王之法,乃为之罪人也。”朱熹《孟子集注》:“讨者,出命以讨其罪,而使方伯连帅帅诸侯以伐之也。伐者,奉天子之命,声其罪而伐之也。”⑦〔搂(lōu)〕挟持,拉。⑧〔歃(shà)血〕会盟时的一种仪式。宣读盟约后,参加者用口微吸所杀牲畜之血,以示真诚。⑨〔“长(Zhǎng)君之恶其罪小”二句〕朱熹《孟子集注》的注释:“君有过不能谏,又顺之者,长君之恶也。君之过未萌,而先意导之者,逢君之恶也。”
【译文】孟子说:“五霸是三王的罪人,当今的诸侯是五霸的罪人,当今的大夫是当今诸侯的罪人。天子去诸侯那里叫巡狩,诸侯朝见天子叫述职。天子春天视察耕种情况而补助贫困之人,秋天视察收获情况而济助困乏之人。进入他的疆界,发现土地得到开垦,田野得到整治,老人得到尊养,贤者得到崇奉,才智杰出的人担任官职,天子就给予赏赐,用土地赏赐他;进入他的疆界,发现土地杂草丛生,老人被遗弃,贤者不被任用,搜刮民财的人担任官职,天子就给予责罚。诸侯一次不朝见述职就降低他的爵位,两次不朝见述职就削减他的土地,三次不朝见述职就调动天子统率的军队开到那里。因此天子用武力是讨而不是伐,诸侯用武力是伐而不是讨(天子讨,即天子出命以讨有罪,诸侯伐,即诸侯奉天子之命而出兵,这些是孟子肯定的)。五霸却是不奉天子之命挟持着诸侯来伐诸侯的人,所以说:五霸是三王的罪人。五霸之中齐桓公最了不得。他在葵丘会盟诸侯的时候,捆绑了祭祀用的牲畜、读盟书而加于牲畜之上,因为他相信诸侯不会负约,就没有杀死牲畜来歃血。盟约第一条说:‘诛除不孝之人,不改立太子,不立妾为妻。’盟约第二条说:‘尊崇贤者培养人才,以此表彰有德之人。’盟约第三条说:‘敬奉老人慈爱幼小,不怠慢羁旅之人。’盟约第四条说:‘士人不拥有世袭的官职,官府的事不兼任,录用士人一定要得当,不擅自杀戮大夫。’盟约第五条说:‘不遍设堤防,不禁止邻国购买谷米,不要有封赏却不报告盟主。’并且说:‘凡是我们缔结盟约的人,既订盟约之后,重归旧好。’当今的诸侯全都触犯了这五条禁令,所以说:当今的诸侯是五霸的罪人。臣下助长国君的恶行,他的罪过尚小;逢迎、引导国君的恶行,他的罪过就大了。当今的大夫全都是逢迎、引导国君的恶行,所以说:当今的大夫是当今诸侯的罪人。”
阅读指要
荀子说:“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荀子·修身》)孟子持守的是古圣贤之法,敬畏的是古代圣贤,对他来说,王公贵族不过是拥有高堂大厦、钟鼓馔玉、姬妾美人和放纵淫乐而已,有什么值得看重的呢?孟子这种态度,让人想起宋国司城子罕的故事(司城即司空,相当于相国):“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吕氏春秋·孟冬纪·异宝》)那堂高数仞、榱题数尺的王公大人跟孟子,亦正是“所宝者异也”。
孟子喜欢骂人,自古代三王以下的五霸到当世的诸侯、大夫,他都骂过。五霸被骂,是因为他们挟持着诸侯来伐诸侯,而不奉天子之命;当世诸侯被骂,是因为他们违背了五霸中最了不起的霸主齐桓公跟诸侯达成的五条盟约,如“尊贤育才,以彰有德”,“敬老慈幼,无忘宾旅”等等;当世大夫被骂,是因为他们逢迎、引导国君的恶行。这凸显了儒家学者“批判的历史观”,也凸显了孟子咄咄逼人的英气。
孟子与荀卿,为孔门下两大师。就学派系统论,当时儒墨道法四家并峙,孟子不过儒家一支流,其地位不能比老聃墨翟,但孟子在文化史上有特别贡献者二端:
一、高唱性善主义,教人以自动的扩大人格,在哲学上及教育学上成为一种有永久价值之学说。
二、排斥功利主义,其用意虽在矫当时之弊,然在政治学社会学上最少亦代表一面真理。
其全书要点略如下:
一、哲理谈。穷究心性之体相,证成性善之旨。《告子》上下篇、《尽心》上篇多属此类。
二、政治谈。发挥民本主义,排斥国家的功利主义,提出经济上种种理想的建设。《梁惠王》上下篇、《滕文公》上篇全部皆属此类,其余各篇亦多散见。
三、一般修养谈。多用发扬蹈厉语,提倡独立自尊的精神,排斥个人的功利主义,《滕文公》《告子》《尽心》三篇最多,余篇亦常有。
四、历史人物批评。借古人言论行事证成自己的主义,《万章》篇最多。
五、对于他派之辩争。其主要者如后儒所称之辟杨墨,此外如对于告子论性之辩难,对于许行陈仲子之呵斥,对于法家者流政策之痛驳等皆是。
六、记孟子出处辞受及日常行事等。
……读《论语》《孟子》一类书,当分两种目的,其一为修养受用,其一为学术的研究。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除及兴奋。读《孟子》,第一,宜观其砥砺廉隅,崇尚名节,进退辞受取与之间峻立防闲,如此然后可以自守而不至堕落。第二,宜观其气象博大,独往独来,光明俊伟,绝无藏闪,能常常诵习体会,人格自然扩大。第三,宜观其意志坚强,百折不回,服膺书中语,对于环境之压迫,可以增加抵抗力。第四,宜观其修养下手功夫简易直捷,无后儒所言支离、玄渺之二病。
(选自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饮冰室合集》9,专集之七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
Copyright @2008 - 2023 www.baobao88.com
晋ICP备2022009141号-1
宝宝吧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