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孝-《论语》选读

论孝-《论语》选读

更新日期:2015-10-18

  “孝”在中国古代社会里非常受重视。儒家十三经中,《孝经》占据一席之地,产生于元代的《二十四孝图》在民间更是影响巨大,而历朝的统治者都有拿“孝”大做文章的。经过长期的积淀、发展,“孝”的内涵产生了一些扭曲和变形,过于严苛的要求让大多数普通人难以企及,并且对个体产生了一种束缚甚至戕害的力量,所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孝”遭到了学者们的强力批判。不过,“孝”的本义──“善事父母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则是不容颠覆的,是为人子女者应该身体力行的。我们不妨从儒家经典《论语》中,去揣摩、反思“孝”的内涵及其价值。

  1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③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①〔有子〕即有若,孔子晚年时的弟子。②〔孝弟〕孝敬父母、敬爱兄长。③〔鲜〕少。

  【译文】有子说:“做人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在位者的,这样的人少啊!不喜欢触犯在位者,却喜欢作乱的,这样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道就由此而生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是‘仁’的根本吧!”

  2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译文】先生说:“父亲还在世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以后,看他的行为;三年而能遵从父亲的为人处事之道的,可以称得上‘孝’了。”

  3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樊迟②御③。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①〔孟懿子〕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鲁国的大夫。当时鲁国三家大夫(孟孙氏、季孙氏、叔孙氏)掌握国家实权。②〔樊迟〕孔子的学生,名须,字子迟。③〔御〕驾车。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先生说:“不要违背了理。”(一天),樊迟驾车,先生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了理’。”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先生说:“父母在世时,当以礼事奉;去世了,当以礼安葬,以礼祭祀。”

  4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①〔孟武伯〕姓仲孙,名彘,孟懿子的儿子,“武”是谥号。

  【译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先生说:“(要想到)父母总是担心子女生病,(由此体会父母对子女深厚的爱)。”

  5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①〔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先生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能供养父母。就是对于犬马,都能供给饮食;如果内心不尊敬,那么怎样区别呢?”

  6 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①〔几(jī)〕这里是轻微、委婉的意思。

  【译文】先生说:“子女事奉父母,(若父母有过错),当委婉劝谏,表白自己的意见,若父母不听从,仍然很敬重父母,不违背于理,虽然很辛劳,也没有怨言。”

  7 叶公①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②羊,而子证③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

  ①〔叶公〕名沈诸梁,字子高。叶,地名,当时属楚国,在今河南叶县境内。叶公即叶地的长官。②〔攘〕偷窃。③〔证〕相当于现在的告发、揭发。

  【译文】叶公对孔子说:“我们乡有行事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而儿子出来告发了。”孔子说:“我们乡的正直的人与此不同,父亲替儿子遮掩,儿子替父亲遮掩。‘直’包含在其中了。”

  8 宰我①问:“三年之丧,期②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③,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④,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⑤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

  ①〔宰我〕孔子学生,名予,字子我。②〔期(jī)〕一周年。③〔钻遂改火〕古代用的是钻木取火的方法,被钻的木,四季不同,所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zhé)之火,秋取柞楢(yóu)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一轮回。④〔稻〕古代北方以稻米为贵,居丧者不能吃。⑤〔居处〕平日的居住生活。在古代,孝子要住在临时用草料、木料搭成的小棚子里。

  【译文】宰我问:“三年的丧期(太久了),一年时间就够长的了。君子三年不治礼,礼一定会败坏;三年不治乐,乐一定会佚失。而且旧谷已尽,新谷已收,钻燧取火之木也都改了,所以守丧一年就可以了。”先生说:“(父母去世刚一年),吃稻米,穿锦衣,你对此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先生说:“如果你心安就那样做吧。君子守丧的时候,吃了美食也不觉得香甜,听到音乐也不觉得快乐,在日常屋室里起居总也不能心安,所以才不做这些。如今既然你心安,就那样做吧!”宰我出去后,先生说:“宰我不仁啊!孩子生下来三年,才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期啊。宰我对他的父母有三年的爱吗?”

  阅读指要

  孔子很重视父子关系,将它与君臣关系并列,认为它们是治理好一个国家的根本。好的父子关系,应该是父亲尽父亲的本分,儿子尽儿子的本分,即“父父,子子”(见《论语·颜渊》)。《论语》里对子女应该如何对待父母讲得比较多,一言以蔽之就是“孝”。

  “孝”和“弟”都发生于家庭内部,可是它们的影响却不止于家庭,而延及社会。有子的话揭明了“孝弟”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可以说是孔子主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注脚。

  和父母对于子女天然怀有亲子之爱相比,子女对父母的爱还有后天养成的因素,具有回报的性质,因此要求子女尽“孝”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孔子明白这一点,所以他让人从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出发,由此培育对父母的爱,比如当他批评弟子宰我对守丧三年的质疑时,就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这种令人动容的话语,比生硬地讲道理更有说服力。

  如何做到“孝”呢?“敬”和“不违”都是被多次强调的。“敬”很重要,现在“孝敬”一词连用。“不违”具体该如何理解呢?结合现实情况,你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Copyright @2008 - 2023 www.baobao88.com

晋ICP备2022009141号-1

宝宝吧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