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为政-《论语》选读

论为政-《论语》选读

更新日期:2015-10-18

  孔子一直汲汲于出仕,可是终其一生,他被委以重要职位的时间很短,所以他亲自处理政事的机会并不多。但是,他对如何为政却有一套理论,上至整体的执政纲领,对在位者的要求,下至管理百姓的办法等,都有明确而一贯的主张。这些内容经过后世不断地补充、发挥,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哀公①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②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③?”

  (《论语·颜渊》)

  ①〔哀公〕即鲁哀公,公元前494—前466年在位。“哀”是他的谥号。②〔彻〕十分之一的田税。③〔百姓足……君孰与足〕朱熹《论语集注》对此的阐说是:“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译文】鲁哀公问有若说:“荒年收成不好,国用不足,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十分之一的田租制度呢?”哀公说:“收取十分之二,我还觉得不够,怎么能只收十分之一呢?”有若回答说:“如果百姓觉得够了,君怎么不够呢?如果百姓觉得不足,那么君又怎么能足呢?”

  2 齐景公①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颜渊》)

  ①〔齐景公〕名杵臼,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在位时有名相晏婴辅政。

  【译文】齐景公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君要行君道,臣要行臣道,父要行父道,子要行子道。”齐景公说:“说得好啊!果真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

  3 季康子①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②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

  ①〔季康子〕季孙氏,名肥。鲁国大夫。“康”是他的谥号。②〔帅〕同“率”,带领。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您首先行正道,那么谁敢不行正道呢?”

  4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①之不窃。”

  (《论语·颜渊》)

  ①〔赏〕鼓励。

  【译文】季康子苦于盗贼多,向孔子求教。孔子回答说:“假使您不贪求财物,那么即使鼓励百姓偷盗,他们也不去干。”

  5 子路曰:“卫君①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②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③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④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⑤;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⑥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⑦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

  ①〔卫君〕指卫出公辄。卫灵公之孙,为灵公长子蒯聩之子。公元前492年即位为国君,前481年,蒯聩夺位,他出逃到齐国。前475年,返回卫国做国君,直至前456年去世。②〔正名〕追究名义、名分的本义,并使名实相符。这包括端正君臣及父子之间的关系,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③〔野〕这里是粗鄙的意思。

  ④〔阙如〕空而不言。⑤〔中(zhòng)〕恰当、中肯。⑥〔错〕通“措”,放置。⑦〔名之必可言〕所名必可得而言。

  【译文】子路问:“如果卫君有意让先生去主政,先生将先做什么呢?”先生说:“一定会先从正名开始吧!”子路说:“先生迂阔到这个地步啊!为什么要正名呢?”先生说:“真粗野啊,子由!君子对于他所不了解的东西,不会说什么的。如果名不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兴起;礼乐不兴起,那么刑罚就不会恰当;刑罚不恰当,那么百姓就不知如何做是好。因此君子定下的名,一定要说得顺当,说出来一定要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说的话,是不会随便的啊。”

  6 子适卫,冉有仆①。子曰:“庶②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①〔仆〕驾车。②〔庶〕(人口)多。

  【译文】先生到卫国去,冉有为先生驾车。先生说:“人口够多的了。”冉有问:“人口够多了,再要做什么呢?”先生说:“让百姓富足。”冉有问:“如果已经百姓富足了,再要做什么呢?”先生说:“教化他们。”

  7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

  【译文】先生说:“能无为而治的,该是舜吧!他做些什么呢?只是自己庄重地坐在那位子上而已。”

  8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论语·阳货》)

  【译文】先生说:“一个粗鄙的人,能够和他共同事奉君主吗?当他未得到时,只怕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害怕失去。倘若害怕失去,他就会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了。”

  9 子张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②。不戒视成谓之暴③。慢令致期④谓之贼⑤。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⑥。”

  (《论语·尧曰》)

  ①〔子张〕即颛孙师,孔子晚年时的弟子,子张是他的字。②〔虐〕残酷不仁。③〔暴〕匆遽,不渐进。④〔致期〕限期要求。⑤〔贼〕残害。⑥〔“犹之”两句〕朱熹《论语集注》中对此的解释是:“均之以物与人,而于其出纳之际,乃或吝而不果;则是有司之事,而非为政之体也。”犹之,相当于“均之”。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么样可以从政呢?”先生说:“尊崇‘五美’,摒弃‘四恶’,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什么是‘五美’呢?”先生说:“君子给百姓好处,而花费不多;让百姓出力干活,百姓没有怨言;有欲求,而不贪婪;态度舒泰,而不傲慢;有威严,而不凶猛。”子张问:“什么叫惠而不费?”先生说:“你看人民在哪方面可以得利,就在哪方面引导他们得利,这不就是给了好处而又花费不多吗?选择可以出力的让他出力,又有谁会埋怨呢?自己希望得仁便得到了仁,又贪求什么呢?君子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不敢怠慢,这不就会舒泰而又不显得傲慢吗?君子衣帽整洁,目光严肃,一副庄重的样子,百姓望而生畏,这不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又问:“什么叫四恶呢?”先生说:“没有事先教导百姓,就要用杀戮(来推行或制止),这叫‘虐’;没有事先加以警醒,就要求看成果,这叫‘暴’;开始时慢吞吞,突然限期要求,这叫‘贼’;同样是分财物给人,在支付时却舍不得,这叫‘有司’(而称不上君子)。”

  阅读指要

  孔子认为,管理政事,首先要做的是“正名”,即确立一整套社会秩序、规范、法则等,然后以此为依据,才好说话、做事。这是他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他感叹只有舜做到了“无为而治”,若能够把“正名”思想付诸政治实践的话,他最终也就能够像舜那样吧?

  对于从政者,孔子要求他们在道德上具有表率作用,出了社会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关于季康子的两则语录即如此;对于如何管理百姓,孔子很重视保护百姓的利益,首先是百姓的衣食问题,如他回答冉求的问题时提出的“庶—富—教”的步骤;有若和鲁哀公之间发生的要不要减轻赋税的争论,表现出可贵的民本思想。──这些都成为后来孟子倡言“仁政”学说的思想渊源。

Copyright @2008 - 2023 www.baobao88.com

晋ICP备2022009141号-1

宝宝吧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