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拥有的财富,自己没有享用,也不惠施给别人,拥有它又有什么意义呢?古代的帝王,把普天下都看作是自己的,可他们每天能吃多少?又能用多少呢?一旦驾崩,改朝换代,再多的财富也尽归别人所有。可见不论是贵为天子,还是普通百姓,他们对财物只有暂时的使用权,没有真正的拥有。如果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把我们有形的财物、无形的仁德用来作惠施,这样世世代代才会有享用不尽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明朝弘治年间,太仓提控(官吏名)顾某因为经常迎送官府,与城外麦饼家江某相识。一次,江某被人诬陷为盗贼而入狱,顾某为他申冤昭雪。江很感动,就把十七岁的女儿送给他,愿替他洒扫庭院。顾不收纳,备礼送归。如此反复三次。后来江越来越贫困,就把女儿卖给一个商人。
几年过后,顾通过考试后,到京城任职,在韩侍郎门下办事。有一天,侍郎出门在外,顾偶然坐在门口,听到喊声:“夫人到!”就马上跪在庭院中,不敢仰视。夫人说:“请起。您不是太仓顾提控吗?我就是江氏的女儿啊!承蒙某商人收为干女儿,嫁给了相公作侧室,马上又继正房位。今日富贵,都是您所恩赐,只恨无缘报恩,幸得相逢,当为您在相公面前说几句话。”侍郎回来,江氏女向他陈述原委,侍郎说:“真是仁人啊!”韩侍郎把他的事迹呈报皇上,孝宗称赞感叹,命查什么部门缺官,顾被拜为刑部主事。
后人评道:恩不受报,顾提控之仁;报必偿恩,江夫人之义;荐贤为国,韩侍郎之忠;立贤无方,圣天子之明。
宋朝的韩琦,少年时就中进士,做了安抚使。他曾经赈灾,救活了饥饿的灾民一百九十多万,又救活因水灾而流浪的灾民七百万。
在山东做统帅的时候,有一位士兵私自离开军营去看母亲,几天之后才回来,按照军纪应当杀头。这位士兵说:“我母亲年迈多病,住在附近。我常常担心不能再见到母亲,虽然知道擅自出逃要犯死罪,我只求和母亲见一面,就是死也无憾。”韩琦听了心里很难受,核实了情况之后,就把他放了,上下军兵没有不感动落泪的。
镇守相州时,夜里睡觉时,有个小偷进入了卧室,拿着刀对他说:“我生活不下去了,求您帮个忙。”韩琦说:“桌子上的那些器具价值百千,尽可以送给你。”小偷说:“愿得到您的脑袋以献给西人。”韩琦泰然自若地将脖颈伸了过去。那个小偷连忙稽首说:“听说您的道德、心量超过常人,特来相试,桌上的物品承蒙相赐,希望您不要泄露此事。”韩琦说:“我承诺终不告别人。”后来,那个小偷由于犯罪被判处死刑,在临刑之前,唯恐死后韩琦的美德不能流传于世,特将此事公布于众。
后来韩琦官至宰相,封为魏国公,年岁很高时,在相州逝世,皇上追溢为“忠献”。他的五个儿子及孙子、曾孙都是卿相,子孙昌盛无比。
赈灾救人数以百万计,以物质惠施而达到心灵安慰惠施的目的,福德无可比拟;饶士兵不死,使全军受教育,赐予士兵心灵安慰惠施,又能达到赐予全军教育惠施的目的;遇到小偷时,不仅赐予别人物质惠施,而且还能够不惊不怖惠施出自己的头颅,心灵安慰惠施已达极致。韩琦以如此过人的器量而行惠施,官至宰相也在情理之中。子孙昌盛无比,正是他语言训导、行为熏染的结果啊!
孔子说:“所谓贤人,就是行为符合规矩法度而不伤害本身;言论能够被天下人取法而不伤害自己;富裕的拥有天下而没有私藏的财富;把财物施舍给天下人而不用担忧自己会贫穷。像这样,就可以称之为贤人了。”我们是否都可以尝试着学一学贤人呢?个人行持惠施,家庭、亲朋甚至怨敌都能受益;官员行持惠施,下至所属员工,上至相关领导能受其影响,心向善法,而崇尚仁义忠信;国家行持惠施,民心所向,内外安宁。这是一本万利的行为,我们为什么不尽心尽力地惠施,使它变为永不衰竭的一切利乐之源呢?
惠施的结果是:一、消除悭吝;二、积大福德;三、当来富有;四、众人爱敬;五、入众不怯;六、胜名流布;七、不离善人;八、心常喜乐。
很多人在没有财产时能想到惠施,一旦有了财产,却又舍不得惠施。自己平时如果用不上这些财产,与其闲置不用,还不如早日惠施、利益他人。虽然不一定能像圣贤那样让天下人都获得利益,但至少可以解决别人的燃眉之急,为自己的将来积累福德资粮。舍得舍得,不舍不得。行持惠施,现在、将来都会渐渐增加资财受用,而不会再为贫穷所累。
Copyright @2008 - 2023 www.baobao88.com
晋ICP备2022009141号-1
宝宝吧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