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期经验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来源。“由观察的结果,可以深信幼时的经验有其特殊的重要性,这在儿童期中已很明显……一切倒错的倾向都起源于儿童期。”实际上,儿童成长经验中的众多变量都会对其人格的发展产生综合影响。
本为贵族之后的孔子,3岁失去父亲,在一个贫困的单亲家庭长大,又在17岁时失去母亲,独自寻找生存发展的道路。所以“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
那么,困苦的家境、艰辛的生活是如何铸就出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呢?
母亲的坚强和远见
孔子的童年是异常艰辛的。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的结合是不符合当时的礼制的,以致他们双双冲破礼法的种种制约勇敢地结合在一起后,仍不为世俗所容。
不仅他们的相爱、结合被冠以“野合”一词载入史册,颜徵在甚至一生都没有将埋葬丈夫的地方告诉孔子。
叔梁纥在孔子3岁时去世,颜徵在不到20岁便成了寡妇。叔梁纥原有一妻一妾及9个女儿、1个儿子,他在世的时候,颜徵在母子还能够受到保护和照顾。叔梁纥去世后,大老婆大权在握,小妾施氏被虐待至死,其子孟皮因患小儿麻痹症而残疾,备受歧视。这时候,颜徵在站了出来,她毅然带着孔子和孟皮离开了孔家,她明白她必须离开这个复杂的大家庭,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有尊严地活着。孤儿寡母从陬邑来到了鲁国国都曲阜,从此开始独立谋生,过着贫贱而清苦的生活。
在歧视、贫穷和苦难中长大的孔子,并没有因此而流入孤僻和冷酷,并且小小年纪就确立了志向。这一切,正是因为这位坚强而富有远见的母亲。
从乡下搬到鲁国的都城,这显然是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最伟大的功绩——因为,正是这里,奠定了孔子日后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也正是从这里,孔子迈出了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这时的鲁国国都曲阜,不仅是鲁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整个东周除了京师洛邑之外另一个文化重镇,保存有大量的典籍资料,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据《左传》记载,孔子7岁那年,吴国人季札遍游鲁、齐、郑、卫、晋几个诸侯国之后,在鲁国观赏到了当时唯一保存比较完备的周代乐曲,当他依次观赏了二十几种乐舞后,大声惊叹:“这是我看过的最棒的乐舞!就算还有其他乐舞,我也不敢再看了!受不了了啊!”
孔子11岁那年,晋国大夫韩宣子来到鲁国,在考察了鲁国的典章文物方面的情况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不仅如此,鲁国人还普遍好学,学礼学乐,蔚然成风。在鲁国人看来,学习如同种植草木,不学,才智日退,就像草木枯萎落叶一样。
显然,这样一种发达的礼仪文化环境和浓郁的好学氛围,对孔子的成长要远远好过那个复杂、落后、冷漠的大家族。
历经苦难的颜徵在,看着聪颖可爱的儿子,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受人尊敬的有学识、有教养的人。
Copyright @2008 - 2023 www.baobao88.com
晋ICP备2022009141号-1
宝宝吧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