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君子无忧(孔子故事)

君子无忧(孔子故事)

更新日期:2014-07-28

  【原文】: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

  【白话易解】:

  子路有一次向孔夫子求教说:“夫子,君子也有忧愁烦闷的时候吗?”夫子回答道:“没有。君子修身养性,他在求学的过程中,便专志于求道,时常会有悟处,乐在这其中的意境;而当亲身体证到圣贤教诲之后,又乐于所得到的道德学问,并能在生活中善巧地运用,随意自在。因此,他有终身的快乐,而没有一日的忧愁。不注重道德修养的人却不这样,在没有得到的时候,一直担忧,希望得到;得到了之后,又唯恐失去,提心吊胆。对于一切总是患得患失,因此一生都生活在担忧恐惧之中,没有一天的自在快乐。”

  《君子无忧》读后感

  无私无我才会快乐

  古代的仁人君子为什么能够做到“无一日之忧”呢?难道他们没有生老病苦,没有学业、事业和家庭的烦恼吗?从文中可以看出君子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有个前提,先要做个“修行”人,修养自己德行的人。

  我们都听过“君子忧道不忧贫”,所以君子不是无忧,而是不为自己忧。或者说志在天下,无私无我,所以无忧。

  所谓学贵立志,志在有恒。因为明白自己所追求的境界,定下目标,矢志不移,所以能够在修学的过程中,沿着目标努力精进,虽未达到,但也是心中有定,正如《大学》所说:“知止而后有定”。能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就是达到了所求的境界后,能够用自己的所得利益自己,也利益自己身边的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试想,一个人把国家、民族的未来,时时放在心上,抱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气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为天下而忧,提起的是一份责任,这种“忧”其实也是一种“乐”,一种找到人生目标而终生不移、不悔的君子之“乐”,所以孔夫子说“君子无忧”。

  栖身的房子破了,堪“忧”;被罢官了也堪“忧”。试想,当我们的房子在秋风中破了,我们还能想到其他饥寒的人吗?还能够写出来传颂后世的诗歌吗?当我们被领导重用时,能够忠心为国,可是我们被贬谪戍边时还有忠君报国的心境吗?

  我们都知道唐代诗圣杜甫,他有一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自己的家里面是那样的穷困潦倒,他心中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想到的是有更多好房子让所有人都住上。由自己的处境想到和自己一样的人,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是何等仁厚的胸怀。所以君子不是“无忧”,是有忧而能够做到“不忧”,因为他心中无我,不把自己的苦难放在心上,始终想到的是别人。

  再比如说范仲淹,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见,不论何种处境,他仍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情怀都是君子之志。看似进退都“忧”,实则进退都“乐”,因为始终都想到的是别人,甚至国家民族,“是以有终身之乐”。所以,“忧”“乐”是人的一种心境而已。

  小人则反其道而行之,一定会抱怨社会的不公,抱怨自己的怀才不遇,甚至呼天抢地都有可能……所以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论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归根结底是因为患得患失。

  《中庸》里说:“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既不抱怨说上天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没有人了解我,君子能够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君子不仅不会抱怨、呼天抢地,甚至还会“反求诸己”,更加修养自己的德行。所以君子这种坦荡情怀是一种由内而外洋溢出来的人格力量。

  那么君子与小人如何界定呢?在我们儒家的很多经典里,尤其是《论语》中找到答案。那就是君子不去过多的要求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修养内心,这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克己复礼”,其实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们今天常说做人要厚道,是讲要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这种源自内心的厚道,是一种宽恕仁厚的品格。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就是君子,所谓“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Copyright @2008 - 2023 www.baobao88.com

晋ICP备2022009141号-1

宝宝吧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