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道德经)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道德经)

更新日期:2015-06-23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真正善于驾车行走的人,是不会留下痕迹的。真正善于讲话的人,是不会留下把柄的。真正善于谋略的人,是不用筹策的。真正善于管理门户的人,即使不用锁头盗贼也不敢进门来。真正善于结绳的人,即使不用绳子也能把人绑住。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因此圣人常常善于救人,所以人们都愿意跟着他。常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东西。能做到这些,真正可以说是得“道”的精微高明了。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所以善人者是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士善人的借镜。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如果不善于向别人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那么就是自以为聪明,这是实际上最大的糊涂。这就是“以道行事”的奥妙。

  【长篇大论】

  状元与剩米

  古时候有一个乡里的秀才进京考上了状元,封了大官。

  乡里有个孤寡老头,进城找到状元,请求给口饭吃。状元的官虽做大了,人情尚未泯灭,看在同乡的情分上,给老头在自己的官邸后面租了间破房子,又给了一些银两让他自己谋生。老头没有其他本领,也只能沿街捡些破烂,艰难度日。

  一天,老头看到这家官邸围墙的下水道里有许多白花花的东西,低头一看原来是吃剩的大米饭。他极为心疼,口念罪过罪过,就把米饭拾拢起来,用清水洗净,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后保存起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竟然收集了很多。

  这位当官的由于好日子过得多了,忘乎所以,终因贪赃枉法,被罢官入狱。原来亲近讨好他的人都离他远了,只有这位老头子想到他收留自己的恩德,还每天去看他,并用每天收集的弃米做成一餐餐饭给他送去。

  其实,这位状元早就把家乡的老头给忘了,想不到还会有人给自己天天送饭,非常感激。每天吃着这样的饭,竟然也是香甜可口。

  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问老头何来这么多的钱给他买米做饭。老头说了实话。这位状元仰天长叹,感慨自己枉读诗书万卷,今日方知《道德经》中所说“圣人善于救人,故无弃人,善于救物,故无弃物。”的道理。

  人无弃人

  公孙龙子在赵国的时候,对弟子们说:“一个人如果一无所长,我不会与他交往。”

  一天,一个人穿着粗布衣服,扎着麻绳腰带,前来求见公孙龙子,要求成为他的弟子。

  公孙龙子说:“你知不知道,我收弟子有一个要求?”

  那人说:“有什么要求?愿闻其详。”

  公孙龙子说:“我收弟子只有一个要求:必须有一技之长。请问,你有什么特长吗?”

  那人回答说:“我擅长喊叫,声音可以传达几里之外。”

  公孙龙子回头问他的弟子们:“你们中间,有没有人擅长呼喊?”

  弟子们回答说:“没有。”

  公孙龙子对那人说:“好!你可以成为我的弟子。”

  那人走后,一个弟子问公孙龙子:“先生为什么要收下他呢?”

  公孙龙子说:“他擅长呼喊。”

  弟子问:“呼喊也可以算是一种技能吗?”

  公孙龙子说:“你们都不具有,只有他擅长,你难道能者不是既能吗?”

  后来,公孙龙子到燕国去游说燕王,经过黄河的时候,赌船却停在对岸,公孙龙子叫那个擅长呼喊的弟子大声呼喊,渡船上的人听到了,把船从对岸划过来。

  一个弟子说:“好啊!呼喊果然是一大特长。”

  公孙龙子说:“古人说过,天下没有绝对无用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物,这就叫做顺应天道。”

  经得起调戏的司马懿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10万至郿(今陕西眉县)的渭河南岸的塬上,司马懿率军过渭河背水筑垒同诸葛亮相待。诸葛亮为准备长期作战,屯田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这一期间,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均不应战。诸葛亮给司马懿送来一些妇女的衣服,羞辱司马懿不是男子汉。司马懿心中大怒,却强作笑颜:“孔明视我为妇人耶?”接过衣物,厚待来使,继续坚守。

  对这件事,《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是相当精彩的,史书上也有相关记载。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所以诸葛亮故意送去女人衣服激怒司马懿。当时,妇女是愚昧无知,懦弱胆怯的象征。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巾帼素衣,把他视为妇人,无疑是个莫大的侮辱,意在激怒对方,使之出战。司马懿身为魏军大都督,如果是一般人,绝对是咽不下这口气的,但司马懿老谋深算,对当时的形势作了冷静分析:一是战事于魏不利。诸葛亮六出祁山,锋芒正锐,誓与魏军决一死战。刚刚败军之后,如果贸然出战,胜算是很小的。二是蜀国小,力弱,虽集三年之力伐魏,但后方悬远,蜀道崎岖,30万大军的补给不易解决,经不起旷日持久的消耗,所以打算速战速决。魏国则不同,他们国大人多,物力雄厚,战场又离渭水平原不远,补给十分便利,利在以逸待劳。司马懿出于对己彼双方形势的正确估计,在出师前就与魏主一起制定好了战略,以守为攻,拖垮蜀军的作战方略。交战不利,更坚定了其坚守待变的决心。他并非没有羞耻之感,在他看来,受辱事小,战争失败才是大。因而强忍激愤,只在“心中大怒”。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于是,司马懿仍坚壁高垒,静待抗蜀的最佳时机到来。

  司马懿的忍,当然不是消极的,他在忍的同时,对蜀军的动静也是密切地注意着,特别注意抓住机会了解蜀主帅诸葛亮的情况。蜀军使者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系缆也。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一番话,无意中把蜀国军师诸葛亮的一个重要消息透露给了司马懿:“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呼?”司马懿由此得出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的估计。原来不仅蜀国拖不起,就连诸葛亮的身体也吃不消。

  对于诸葛亮的这番侮辱,司马懿没有白忍,形势终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蜀军终于熬不住了,盟友吴军又在配合攻魏中兵败合肥,无奈之下,蜀军只得无功而退。

  司马懿接受巾帼素衣,很多人都以此为笑料,并以“死诸葛吓退生仲达”笑司马懿之怯懦。但人们却不知道,他如果不堪侮辱,而逞匹夫之勇,蜀军很可能打破魏国防御而挺进中原。即不如此,魏军也会遭到惨重的损失。

  司马懿懂得忍耐,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辱骂所怒,不争强,不上当,避免了“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坏结局。这就是智者的智能。

Copyright @2008 - 2023 www.baobao88.com

晋ICP备2022009141号-1

宝宝吧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