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已经知道两栖类是由总鳍鱼目上陆进化而来的。总鳍鱼目下分两个亚目,骨鳞鱼亚目是上陆了,可另一种(空棘鱼亚目)却离不得水,始终没有上陆,矛尾鱼就是这个亚目的代表。以前发现的矛尾鱼是生活在泥盆纪时期的化石,从地层的沉积环境上看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后来在三迭纪地层中发现了它的化石,这时的沉积环境已是半咸水或海水了,表明它从湖泊中游到了河口处,而且仍在往海里迁移;再后来,中生代海相地层中就没再发现它的化石,专家们断定它已经绝灭了。
可是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东海岸,靠近一条小河河口的海中,当地渔民钓上来一条活的矛尾鱼,这条鱼一下子轰动了整个学术界,古生物学家和鱼类学家纷纷前去观看。可惜这条鱼出水仅活了3个小时,而且防腐不好已经烂掉了,仅剩下一张鱼皮。为了找到新的、更好的矛尾鱼,专家们在当地大搞宣传活动,画着矛尾鱼的招贴画送到了每条渔船上,以便引起渔民们的注意。可是,这种鱼再也没发现。不过苍天终不负有心人,相隔14年以后,1952年12月20日夜,终于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方向的海面上又捕到第二条矛尾鱼。从捕获的情况来推测,矛尾鱼是生活在200~400米的深水里,体长介于1.2~1.8米,体重30~80公斤,它体形圆厚,腹部宽大,口中长着尖锐的牙齿,在解剖它的肠胃时发现有鱼的残骸,证明它是肉食性的鱼类,由于深水中比陆地上的压力大得多,它们出水后因不适应突然减压而很快的死亡。但是从形态上看,化石中的古老种类和现今生存的种类差别不大,只是今天的矛尾鱼体形大,胸鳍更大些,内鼻孔没有了,气鳔只留下一点点痕迹,而早期空棘鱼类的气鳔因向肺演化曾是很大的,推测是因为后来长久地适应深海环境,压力大的结果,内鼻孔消失,鳔也逐渐变小了。
矛尾鱼的发现对我们究竟有什么启示呢?大家可以想想,一件化石和一个实体摆在我们面前哪一个更形象、更直观、更给人印象深刻呢?当然是后者。总鳍鱼的鳍中有中轴骨骼,末梢各小骨都依靠着中轴骨和身体互相连接,而现代鱼类鳍骨都与身体直接相接。总鳍鱼鳍内骨骼的排列方式和原始四足动物(原始两栖类)的四肢骨有些相似。因而人们推想:四足动物的四肢是总鳍鱼类的胸鳍、腹鳍演化而来的。在水底它可以用这种鳍支持自己的身体,若调整到合适的方位,还可以用这种鳍勉强地爬行几步。不过化石所提供的情况还不足以充分证实人们的推想。矛尾鱼的发现不但可以了解它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更可以在它们活着的时候来观察它们活动的情况,有人在观察第
八条矛尾鱼时,证明了它们的胸鳍几乎能作各个方向的转动和安置姿式,这也就更有力地支持了鳍演化成四肢的推测是正确的。
Copyright @2008 - 2023 www.baobao88.com
晋ICP备2022009141号-1
宝宝吧 版权所有